2023年一季度补贴退坡导致2022年底需求部分透支,叠加碳酸锂价格急剧下跌、车企降价、消费者持币观望,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放缓。
因此,Q1锂电池以去库存为主,大多数电池项目开工率普遍不高。但至二季度需求回暖,电池厂商排产恢复,锂电产业链整体出货量达到预期,同时储能招中标迎来高潮,为电池需求打开上升通道。
起点锂电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以及大储装机放量,下半年锂电池产业链继续节节走高,延续二季度需求高增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入7月,多个电池项目建设传来新进展,其中多个项目投资达百亿元,为产能爬坡打下基础。既包括厦门时代、鹏辉等知名电池企业,也有如睿恩新能源等新电池势力,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等各种形态产品”争奇斗艳“。
从目前各家企业产能规划来看,2023至2024年底前多数项目将实现投产。
卫蓝新能源
7月4日,卫蓝新能源湖州基地二期项目奠基仪式在南太湖新区康山街道卫蓝二期现场举行。
湖州基地项目一期已达产,其中,项目一期已达产,并于上月底正式交向蔚来汽车交付360Wh/kg锂电池电芯。
项目二期总投资109亿元,占地约497亩,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GWh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221亿元。
未来随着其他项目基地规划产能顺利释放,卫蓝新能源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截至目前,已有吉利商用车、蜂巢能源、卫蓝科技、微宏动力、天能新能源、赢合控股等多家链主型企业项目落户南太湖新区,初步形成涵盖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池设备、电池材料、电机电控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成功入选浙江省“新星”产业群。
未来五年,南太湖新区预计将形成年产5万台新能源商用车、80GWh动力电池、120万台电机和40万吨负极材料的产业规模,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鹏辉能源
7月4日,鹏辉能源衢州智慧储能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正式开工。
衢州智慧储能制造基地规划总产能41GWh,总投资约13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已于今年6月顺利实现试投产。
通过此项目的深度合作,鹏辉能源将充分发挥储能电池头部企业的优势能力,助力衢州市打造先进储能基地,对于衢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延链、补链、强链作用,全面加快衢州在“双碳”发展上的步伐。
此次衢州智慧储能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启动,是鹏辉能源在储能电池产能领域的又一大动作,将有效助力鹏辉能源抢占未来储能发展高地,成为全球储能市场首选电池供应商。
湖南安能未来
7月3日,湖南安能未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生产项目在湖南临武开工。
据悉,湖南安能未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生产项目位于临武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500余亩,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实现电芯年产能20GWh、PACK年产能10GWh,该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预计可在2025年底完成。
该项目开工标志着临武县新能源锂电全产业链项目又迈出了强劲一步,为临武县打造“电池产业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蜂巢能源
7月5日,蜂巢能源发布消息称,泰国当地时间7月5日,蜂巢能源在泰国春武里府是拉差市举行仪式,宣布泰国模组Pack工厂正式开工建设。
根据规划,蜂巢能源模组Pack工厂是对泰国本地租赁工厂进行改造升级而来,预计产能为每年6万套模组Pack。
据悉,根据当地客户需求,蜂巢能源泰国工厂现已规划HEV模组和PHEV/BEV模组+PACK两条产线,应用自主研发的软包电芯和短刀电芯,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焊接工艺、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生产。工厂预计2023年年底完成建设。
厦门时代
近日,厦门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9 月份开始预验收,计划今年年底实现投产。
据介绍,厦门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是百亿量级的省重点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130亿元,总建筑面积 124 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移动电芯厂房、模组、设施房、仓库等,规划产能60GWh的新能源电池生产线。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先进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同安及厦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规模。
睿恩新能源
7月6日,江苏睿恩新能源一期“睿恩高倍率锂离子电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开工建设。
睿恩新能源一期项目总投资60亿元,位于滨江经济开发区,用地面积约324亩。其中新增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用于进行高倍率锂离子电芯研发制造。
项目预计2024年底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6亿支(14GWh/年)高容量、高倍率锂电池的生产能力。新增就业1500人。
据悉,江苏睿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从事锂电池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公司,主要从事高倍率、高能量密度大圆柱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高档两轮车等领域。
写在最后
据起点锂电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动力、储能电池开工/签约项目投资超3000亿元,合计超55笔,规划产能近1TWh,其中百亿投资项目约20笔。庞大产能布局下,各地锂电项目投资呈现多个特点。从以上列举的几个百亿项目,可以看到:
其一,产能过剩隐忧显现。对于产能过剩,多数业内人士的判断是,高品质的产能永远供不应求。
应对风险,各家动力电池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打造储能、电动船舶等多元化业务结构,来增加动力电池的需求量。
其二,巨额电池项目投资布局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即以某个或某几个电池龙头为引领,引进一大批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政企合作加快构建锂电产业生态圈,争创”锂电之都“、”动力电池之都“。
其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崛起,中国车企走出去不可阻挡,产业链集体出海成为一种大趋势。主要电池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瑞浦兰钧、远景动力等2023年海外建厂均按下了”快进键“。
关键词: